-
保山地處云南省西部,內與大理州、臨滄市、怒江州、德宏州毗鄰,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土面積19637平方公里,轄隆陽區、騰沖市和施甸、龍陵、昌寧3個縣,下設6個街道、35個鎮、34個鄉(含10個民族鄉),共1個地級、5個縣級、75個鄉級政區。市人民政府駐隆陽區,距省會昆明市區492公里。總人口261萬人,有彝、傣、白、傈僳、回、苗、布朗、佤、德昂、景頗、滿、阿昌12個世居少數民族。有華僑、僑眷、歸僑50余萬人,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全市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達65%,年均氣溫在14.9—17℃之間,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美譽。
保山的市情可以概括為“五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保山地處滇西邊境,是中國陸路通往南亞、東南亞最便捷的陸上國際大通道咽喉,從昆明經保山、騰沖、緬甸密支那到達印度雷多全程僅1200多公里。國境線長170公里,有邊境縣(市)2個、國家一類口岸1個、地方口岸4個、邊境通道4條、邊民互市通道13條。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保山從開放末梢變為開發開放的前沿。二是資源優勢。轄區內礦藏、水能、地熱、生物等資源豐富。發現礦產資源56種,探明儲量44種,硅儲量達5億多金屬噸,品位都在99%以上;鐵礦儲量2億多噸,且相對集中;保山南紅瑪瑙、騰沖翡翠、龍陵黃龍玉揚名海內外。怒江、瀾滄江兩條國際河流穿境而過,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102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22萬千瓦。有地熱泉田240多處,熱能儲量250萬千瓦,為全國第二大熱氣田。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的美譽名揚世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保山市還被稱為“滇西糧倉”,是國家和省重要的蔗糖、煙草、畜牧、林果、咖啡、茶葉生產基地,小粒咖啡和香料煙世界知名。三是產業優勢。2017年末全市電力裝機容量為212.75萬千瓦,中緬油氣管線天然氣利用扎實推進,以電力為主的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保山跨越發展的基礎優勢。在此基礎上,依托水電和硅礦資源優勢,保山正在加緊打造從工業硅到多晶硅、單晶硅為一體的硅產業鏈。全市正在努力培育農特產品加工、新材料、輕紡、信息、旅游文化、現代物流“六大產業”,煙葉、茶葉、核桃、中藥材等加工業已占全市工業經濟的近40%,中華老字號“騰藥”在全國乃至東南亞擁有較高知名度。四是文化優勢。永子文化、地質文化、僑鄉文化、翡翠文化、滇西抗戰文化交相輝映、韻味獨特。孕育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民國元老李根源、抗日縣長張問德、愛國華僑領袖梁金山和領導干部楷模楊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騰沖火山熱海、魅力名鎮和順、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國殤墓園和龍陵松山抗戰遺址等享譽國內外,在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五是作風優勢。多年來,保山市堅定不移抓理想信念和黨性黨風教育,持續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和傳承楊善洲精神,全市保持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初步形成了“五馬競爭、千帆競發”的干事創業氛圍。
近年來,保山市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中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努力創新投融資方式,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38.1億元、增9.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23.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2億元、支出261.3億元,分別增6.2%和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8億元、增1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2636元、11280元,增8.2%和9.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63.7億元、降4.3%,貸款余額790.5億元、增14.4%。
-
保山是云南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為哀牢古國故地,哀牢國王都“勐掌”就位于今保山盆地。保山區劃設治的歷史悠久,長達兩千多年。自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設不韋縣起,一直是歷代郡、府、司、署所在地和滇西主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舉國內附東漢,史稱“漢德廣,服不賓;綏哀牢,開永昌”,東漢王朝析益州郡不韋等6縣并哀牢國故地新設的哀牢、博南2縣共8縣設立永昌郡。“哀牢歸漢”不僅是東漢王朝的開疆盛舉,也是中華民族走向融合統一的盛事,標志著今保山全境納入中央區劃治理和“永昌”得名的開端;郡名“永昌”寄托著中央“邊疆穩固、繁榮昌盛、永世流芳”的美好愿望。
永昌郡治延續488年,西晉至南北朝時期屬寧州,至南朝·陳結束。保山唐朝屬南詔國,設永昌節度;南宋屬大理國,節度改永昌府;元朝設永昌三千戶,后改永昌州、永昌府,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治所(駐地)。明朝先后設永昌府、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永昌軍民府;1524年(明嘉靖三年)明朝在永昌軍民府治所在地下設保山縣,因縣城西倚太保山而得名。清朝承襲明制仍設永昌軍民府,后改永昌府。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推行省、道、縣三級行政體制,裁撤永昌府保留保山縣,隸屬滇西道。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設保山專區,1970年改稱保山地區,1984年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保山縣撤銷設立縣級保山市,2001年保山地區撤銷設立地級保山市,原縣級保山市改為隆陽區。
保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樞紐和貿易集散地,無論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還是抗戰時期援華物資的“生命線”——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乃至今天的“一帶一路”和中印孟緬經濟走廊,保山都是滇西南地區重要的節點。
注:“勐掌”中,“勐”意為地方、國家,“掌”意為象,“勐掌”意為象之地、象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為“乘象國”“滇越國”,地理位置就是今保山盆地。《史記·大宛列傳》載:“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國曰‘滇越’。”此處的“昆明”非今之昆明,而是居住洱海以東的游牧民族“昆明族”。
-
2018年,保山市實現生產總值738.1億元、增9.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23.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2億元、支出261.3億元,分別增6.2%和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8億元、增1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2636元、11280元,增8.2%和9.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63.7億元、降4.3%,貸款余額790.5億元、增14.4%。
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工業聚集化發展取得突破。保山工貿園區被列為全省重點打造的10個千億級產業園區之一;“園中園”簽訂投資項目協議45個,開工11個,投產8個,完成投資22.33億元,正成為全市工業聚集發展的先行區、試驗區、創新區;輕紡、新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輕紡產業園榮獲“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稱號。騰沖邊合區“園中園”規劃建設啟動。5個省級重點園區同步發展,全市新增入園企業57戶,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4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9.2億元,增14.1%。民營企業凈增3017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增12.3%,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0.8%。
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突破。11個萬畝規模農業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流轉土地12.51萬畝,帶動農戶2.02萬戶、6.2萬人。重點扶持10戶農特產品加工企業上市掛牌,完成股改2戶,納入基金支持8戶。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三品一標”認證企業達76戶,新增省級龍頭企業10戶、市級龍頭企業27戶、市級示范家庭農(林)場96個、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20個,8個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糧食總產實現14年連增。實現農業增加值161.6億元,增6.2%。
旅游品牌化發展取得突破。啟動高黎貢山“東方黃石公園”項目規劃,中心城市“三個萬畝”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創建通過省級評定,松山戰役舊址公園、瑪御谷小鎮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成功舉辦第5屆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騰沖國際馬拉松、高黎貢山超級越野賽和國際觀鳥節,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選首批“中國紅色地標”,滇西抗戰紀念館等4個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永子”獲中國馳名商標,騰沖旅游、龍陵石斛、昌寧紅茶入選全國區域品牌價值評價百強榜。騰沖全域旅游全國示范區創建和旅游市場秩序整治成效明顯。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511.3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63億元,分別增36.9%、52.3%。
服務業發展取得突破。保山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整體推進市,滇西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為省級示范基地,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1.77億元,增48.1%。金融保險、商貿物流等服務業健康發展。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74.2億元,增10.9%。
發展條件不斷優化
路網建設加快推進,保瀘、昌保等8條高速公路全部開工,杭瑞高速保山壩區段3個立交改造工程順利啟動,提升改造農村公路1004公里,隆陽勐賴大橋即將建成通車,昌寧被列為全國“四好”農村公路示范縣和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大瑞鐵路建設取得新進展,中心城市有軌電車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航空網建設加快推進,保山機場、騰沖機場改擴建步伐加快,騰沖口岸機場建設穩步實施,兩個機場新開通省外航線9條,昌寧通用機場開工建設,其他4個通用機場前期工作有序開展。能源網建設加快推進,500千伏永昌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騰沖、施甸、龍陵國家級天然氣利用試驗示范區支線站場基本建成。水網建設加快推進,啟動保山壩、騰北大型灌區前期工作,施甸紅谷田等5座中小型水庫加快建設,建成騰沖花園水庫等9件抗旱水源工程,新增庫容1840萬立方米,新建五小水利工程2.08萬件,受益41.2萬人。互聯網建設加快推進,3G網絡實現全覆蓋,4G網絡覆蓋到重點集鎮,村委會全部通光纜,大數據庫和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試點獲得成功,信息惠民應用初見成效。
城鄉環境明顯改善
城市生態化取得突破。中心城市“三個萬畝”建設成效顯著,青華海萬畝生態濕地公園被列為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東山森林公園“園中園”基本建成,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被列為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和全省首家國家農業公園創建單位,保山華大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工建設。昌寧城北濕地、龍陵龍山湖等一批城市公園建成開放。騰沖、板橋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有序推進,潞江鎮、和順鎮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開工建設特色小鎮16個,認定全市首批美麗鄉村14個,102個傳統村落列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申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51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70個,保山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嚴格落實污染減排目標責任制,在全省率先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365輛,投放共享單車4000輛。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獲國務院通報表揚。城鎮化率提高到45%。
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面展開。“四創兩爭”卓有成效,保山中心城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被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全國首批“公交都市”創建示范城市;騰沖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生態文明城市;昌寧、龍陵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城市,隆陽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城市通過驗收,昌寧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1750人,隆陽紅花河等3條城市黑臭水體修復工程和施甸、騰沖、昌寧城市河道治理項目全面啟動。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4073套(戶),貨幣化補償12645套(戶),基本建成18112套。開工地下綜合管廊19條,建成63.6公里,中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脫貧攻堅扎實推進
投入各項扶貧資金150億元,增9.5%。嚴格開展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搬遷對象識別更加精準。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95個,搬遷入住14320人。開工農村危房改造10300戶,竣工7856戶。大力發展林果、養殖、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切實抓好陡坡地治理和退耕還林,完成營造林23萬畝,木本油料提質增效10萬畝,實現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互促共進。積極推進教育扶貧,貧困家庭學生就學補助、免除學雜費等政策實現全覆蓋。大力推進健康扶貧,建檔立卡戶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參保率、家庭醫生簽約率均達100%。貧困人口低保、養老保險和貧困特殊人群集中供養做到應保盡保。高黎貢山移民工作穩步開展。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幫扶工作扎實推進。完成33個貧困村退出、5.9萬人脫貧任務。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投入民生類資金181.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6.4%。創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珠寶學院等5個省級創業平臺,開發就業崗位3.2萬個,城鎮新增就業2.7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法定人群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精準識別和動態管理等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和騰沖省級醫養結合示范點建設順利推進。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深入實施,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生升學率均超過全省考核指標,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全部取消,市人民醫院遷建基本完成,市第二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隆陽區中醫院等補短板項目啟動前期工作,基層中醫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騰沖成功創建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全面落實。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保山工貿園區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新增省級高新區1個、可持續發展試驗區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新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0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8戶。文化惠民工程扎實開展,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建設全面推開,文化對外交流成效顯著,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9%,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體育事業發展加快,被命名為國家田徑單項中長跑和競走項目奧林匹克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保山運動員首奪全運會冠軍,騰沖成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認真落實民族宗教和僑務政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建設扎實推進。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高,“6995”“995”和網格化管理取得實效。信訪源頭治理、積案化解進一步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不斷提高。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責任制嚴格落實。公安信息化建設應用成效顯著,預防和打擊犯罪、防范和處理邪教、反恐維穩更加有力,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國防動員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兵役征集質量逐步提高。婦女兒童、史志、檔案、人防、氣象、水文、地震、紅十字、殘疾人等事業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
重點改革深入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水泥熟料產能45萬噸,房地產去庫存45.49萬平方米,政府債務得到有效管控,降成本、補短板有序推進。保山成為全省首家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快實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開展,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基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進展順利。電力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實現廠網分開,保山電力整體進入云南電力交易市場,工貿園區配售電公司完成組建,“園中園”獲批國家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市屬投融資公司轉型升級有序推進,市級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啟動實施。“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市級行政審批項目從2016年的206項精簡到116項,“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全面推行。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通過中央編辦驗收。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注冊登記實現“多證合一”、全程電子化。預算管理制度等財稅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施甸入列全國首批殯葬綜合改革試點。
體制機制創新卓有成效。創新投融資機制,實施“51+49”混合所有制股權方式和“10+3”PPP融資方式創新,籌集到位6.48億元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投融資能力逐步提升。創新園區管理機制,5縣市區共建“園中園”推動工業聚集化發展路徑受到全省關注。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流轉土地36.81萬畝。創新城市管理機制,中心城市數字化管理和綜合指揮平臺建成試運行,市政基礎設施管護市場化穩步推行,綜合執法體系和網格化管理模式不斷健全。創新開放發展機制,口岸監管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通關時間壓縮1/3,通關便利化水平明顯提高。
開放合作水平穩步提升。繆達經濟貿易合作區項目通過緬甸國家投資委員會最終審批,“一線兩園”開放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組織企業開展保山至曼德勒“產品通關”之行,中方人員持邊境通行證的通行范圍擴大到密支那。密班公路示范段順利建成,騰沖航空口岸、木城通道建設有序推進。完成進出口總額3.2億美元,增21.7%,邊民互市貿易貨值達9.1億元,增46.8%。實施“5+8”標準廠房租購、“30+37”電價優惠、“5+5”購房扶持等優惠政策,成功引入一批大型知名企業,簽約重點產業招商項目95個,引進市外到位資金800.6億元,增24.6%。
-
保山市按照“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有優勢、有基礎、有市場前景,能較快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原則,著力抓好農特產品加工、新材料、輕紡、信息、旅游文化、現代物流六大重點產業。
農特產品加工業。按照“結構科學化、布局區域化、產業特色化、生產標準化、服務規范化、產品市場化、經營多元化”的發展思路,發展農特產品加工業。鞏固提升糧油、兩煙、畜牧、茶葉、咖啡、水果、蠶桑、甘蔗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蔬菜、核桃、石斛、紅花油茶、堅果、林下產業等生態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柑橘、中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糯橄欖、花卉、藍莓等新興產業,結合原料供給配套發展農特產品加工,鼓勵發展精深加工,推進高原農特產品、食品、香料、藥品、保健品等生產。
新材料產業。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硅精深加工、玄武巖纖維開發利用以及化工新材料、稀貴金屬等為重點,整合資源,延長鏈條,做大集群,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為支撐、產學研用相互促進的新材料產業體系。重點抓好硅基新材料產業、玄武巖纖維開發利用、硅藻土資源開發利用、電池材料產業、化工新材料等。
輕紡產業。以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為導向,重點發展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服裝服飾、鞋、帽、箱、包制造業等產業,努力形成規模化的輕紡產業集群。依托南亞、東南亞及國內消費市場,積極引進織布、織襪、綠色印染等行業,完善輕紡產業鏈,將保山輕紡產業打造成從原料直至最終消費品的全產業鏈產業。
信息產業。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完善信息產業鏈為紐帶,以建設信息產業基地為載體,加快發展信息產業。著力抓好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保山國際數據服務產業園建設,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
旅游文化產業。推動全市旅游產品結構由觀光型為主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養生養老、運動健康、文化體驗、探險探秘、珠寶購物等復合型方向轉變,發揮全市旅游產業綜合帶動作用。重點抓好全域旅游發展、旅游產品建設和轉型升級、培育旅游文化新業態以及旅游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現代物流產業。以干線鐵路、公路以及機場、港口、口岸為依托,以航空物流、公路鐵路物流、水運物流、園區物流、城鄉配送和快遞物流為重點,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為核心,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把保山打造成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國際物流中心。重點抓好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物流體系,建設專業批發市場。
-
保山市轄區面積1.906萬平方公里,山區占土地總面積的92%,壩區占8%。2017年土地變更調查初步成果顯示,全市耕地33.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7.37%;園地5.99萬公頃,占3.14%;林地119.62萬公頃,占62.75%;草地12.29萬公頃,占6.45%;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37萬公頃,占2.82%;交通運輸用地2.08萬公頃,占1.09%;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73萬公頃,占1.43%;其他土地9.4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95%。
全市礦產資源豐富,至今共發現各類礦產60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產143種的41.96%,探明資源儲量列入《云南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的礦區有28個,其中能源礦產1種、黑色金屬2種、金屬礦產15種、非金屬礦產10種。全市固體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省前三位的達到9種,分別是第一位的鈦鐵礦、鈮、鉭、鋯英石、銣、硅灰石、硅藻土;第二位的鈹;第三位的錫。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情況為:煤3.22億噸、鐵礦石1億噸、鈦鐵礦(礦物)584.85萬噸、銅金屬10.44萬噸、鉛金屬101.42萬噸、鋅金屬192.24萬噸、錫金屬8.89萬噸、金金屬116噸、銀金屬585噸、鈮1223噸、鉭1335噸、鈹9499噸、鋯英石(礦物)16.68萬噸、銣13096噸、玉石25227噸、硅灰石2460.40萬噸、水泥用灰巖9825.10萬噸、硅石3416.7萬噸、硅藻土45370.61萬噸、大理石1154.80萬立方米。依據已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情況、產業基礎及礦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等綜合因素,確定的優勢及重要礦產為地熱、硅石(冶金用石英巖、冶金用脈石英)、飾面石材(大理石、花崗石)、玉石(黃龍玉)、瑪瑙、硅藻土、錫、鉛、鋅、水泥用灰巖、鐵等。保山南紅瑪瑙、騰沖翡翠、龍陵黃龍玉揚名海內外。
市內怒江、瀾滄江兩條國際河流穿境而過,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102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22萬千瓦。有地熱泉田240多處,熱能儲量250萬千瓦,為全國第二大熱氣田。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的美譽名揚世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保山市還被稱為“滇西糧倉”,是國家和省重要的蔗糖、煙草、畜牧、林果、咖啡、茶葉生產基地,小粒咖啡和香料煙世界知名。
-
保山地處云南西部,是滇西區域中心,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70公里,是中國陸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要道。23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國際商道——蜀身毒道,即南方絲綢之路從保山穿境而過。二戰時期,沿絲綢古道開通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從保山出發,經騰沖猴橋國家級口岸至緬甸密支那到印度雷多全程800多公里,是我國通往南亞距離最近、最便捷的陸上通道。
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3839公里,公路密度達70.48公里/百平方公里。大保、保龍、保騰、龍瑞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騰沖到省城昆明10時抵達;保瀘、東繞城、騰隴、昌保、保施、騰猴、施勐、瑞孟8條高速正在建設,建設里程440公里。保山機場運營有4家航空公司,開通13條航線;騰沖機場運營有6家航空公司,開通了16條航線;昌寧通用機場已開工建設。全市通航里程462公里,政府批準設置的渡口49個;瀾滄江小灣庫區已規劃建設17個碼頭,34個停靠點,兩艘游輪已在小灣庫區投入運營。大瑞鐵路大保段、保瑞段正在建設,芒市—騰沖猴橋、保山—瀘水鐵路均已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全市72個鄉鎮全部通瀝青(水泥)路,913個建制村公路通達率達100%;農村客運線路337條,實現75個鄉鎮(街道)全覆蓋,建制村通班車率達99.34%。區位優勢、陸水空的交通優勢、對南亞國家的輻射優勢,正助力保山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十三五”期間,保山交通運輸將努力實現“626”發展目標:五年完成公路水運投資600億,加快形成“兩縱”、“兩橫”、“一邊””、“一聯”的高速公路網和6縱2橫13聯的國省干線公路網,著力構筑西出滇緬印、東聯滇中城市群,北進川藏、南下滇西南城市群的便捷高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市內干線1小時交通圈。
-
一、發展概況
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38.1億元、增9.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23.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2億元、支出261.3億元,分別增6.2%和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8億元、增1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2636元、11280元,增8.2%和9.3%。近年來,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態勢。今后,保山市將按照建設“山水田園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開放創新之城”的定位,圍繞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的目標,根據省委省政府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的部署,以農特產品加工、新材料、輕紡、信息、旅游文化、現代物流六大產業為重點,全力打好保山水電硅材工業牌、綠色生態農業牌、生態園林城市牌、高黎貢山旅游牌、“一線兩園”開放牌,著力在農業規模化、工業聚集化、城市生態化、旅游品牌化上取得突破,實現省委省政府對保山提出的“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目標。
二、投資服務
(一)打造產業聚集平臺。以“聚千戶企業、創千億園區”為目標,打破行政區劃,實行共建共享,由各縣(市、區)與保山工貿園區共同規劃建設了5個3000畝至7200畝不等、總面積2.3萬畝的“園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硅基產業、生物資源、機電五大產業集群,做到一個“園中園”有一個主打產業、一支發展基金、一套配套政策、一個工作班子,有效解決了一個縣(市、區)難以解決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產業服務等配套難問題。目前,保山工貿園區已被列為全省重點打造的10個千億級園區之一,累計完成非電工業投資296.1億元,共簽訂協議214個,投產90個,正在建設38個,用工近2萬人。今年上半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64億元。同時我市還有水長工業園區、騰沖邊境經濟合作區、高黎貢山旅游度假區等各具特色和優勢的產業承載平臺。
(二)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按照5A標準高標準規劃建設了萬畝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萬畝東山生態恢復工程“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工程,城市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保山、騰沖2個機場功能不斷完善,新航線不斷開辟,正在規劃5個通用機場建設,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大瑞鐵路建設穩步推進。保山還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源總量達200多萬人,保山學院在校學生達9000多人,同時在保山工貿園區附近規劃建設了保一中、保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保山技師學院等學校醫院。目前已建成60萬平米標準廠房,建成6000套保障房解決職工住房問題,著力營造一個讓企業家放心、舒心、靜心,宜居、宜業、宜商的良好環境。
(三)“走出去”探索取得成效。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謀劃構建保山到緬甸曼德勒之間的“一線兩園”內外發展平臺。“一線”即保山到曼德勒的交通網絡,“兩園”即境內的保山工貿園區“園中園”、騰沖邊合區“園中園”和境外的緬甸保山曼德勒繆達經貿合作區、保山密支那經濟開發區,解決出口產品緬甸原產地問題,保山也是全省唯一在境外設立園區的州市。目前,已組織開展了11次保山至曼德勒的“產品通關行”活動,繆達經貿合作區已完成標準廠房改造4000平方米,深圳龍源鞋業公司等4戶國內企業入駐園區。密支那經濟開發區已與克欽邦政府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年內有望開工建設。
(四)高效優質的服務。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辦結,讓企業審批跑出“加速度”,在2018年全省第三方州市營商環境評估中,保山市綜合得分全省第一。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招商,重大項目實行“一對一”招商。對引進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按照“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思路,積極配合做好項目落地工作,全力營造“親商、重商、安商、富商”的營商環境。
(五)靈活多樣的招商政策。一是實施“51+49”混合所有制股權方式。根據企業的需求,政府以土地和廠房等入股占51%,企業以設備和資金等入股占49%,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在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政府不參與直接經營、管理、分紅,委托中介公司管理,企業回購時按照本加息再加一個點的成本回購。二是實施“10+3”PPP融資方式。借助央企、省企等搭建“投、融、建、管、營”平臺,對融資額度10億元以上的政府投資項目,實行3年的建設寬限期和10年的運營還款期,確保年化綜合費率在6.5%以內。三是實施“5+8”標準廠房租購。入駐“園中園”的企業可采取零租金租用“園中園”標準廠房5年,5年租期滿后,企業可選擇一次性回購標準廠房或者8年分期回購標準廠房。四是實施“30+37”電價優惠。新材料產業按照0.30元/千瓦時、信息產業按照0.33元/千瓦時、輕紡產業按照0.37元/千瓦時實行電價優惠,用電量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可以單獨定價。五是實施“5+5”購房扶持。在“園中園”入園企業工作滿5年以上的員工,可按成本價購買園區管委會下屬投資公司開發的商品房,購房后繼續在該企業工作滿5年的,所購商品房可以上市交易。六是實施“1+5”共建共享發展機制。對單項總投資在5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好項目,承接地因規劃、資金等因素難以承接的,以市級為平臺、由5縣(市、區)及園區采取異地建設、引入共建、跨區共建等方式,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共建共享。七是實施獎勵扶持。制定出臺了員工培訓補貼、招用工激勵扶持、品牌獎勵、人才引進與培養獎勵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除了市級出臺的這些政策和條件,全市5縣(市、區)也結合自己的實際,出臺了相關的招商引資政策和一些優惠條件,只要是符合條件的企業,都可以按規定程序享受。
三、招商重點
“綠色能源牌”方面,按照“龍頭與配套并重、生產與服務并舉、空間與要素集中”的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思路,充分發揮保山豐富的硅礦資源、清潔的水電資源和區位優勢,以保山工貿園區龍陵“園中園”硅基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多晶硅、單晶硅等產業,打造太陽能級多晶硅、單晶硅及硅光伏產業鏈。加快發展碳化硅和碳化硅晶體等產業,推動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硅電子一體化發展,著力做好水電硅材工業這篇文章。
“綠色食品牌”方面,按照“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全力抓實綠色食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培植農產品加工集群,打響龍陵石斛、保山小粒咖啡、昌寧紅茶、騰沖紅花油茶品牌。以昌寧生物制藥與農特產品加工園區為載體,依靠龍頭企業推進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加工、國標化認證、特色品牌化塑造,全面提升保山綠色生態農業活力和整體形象。
“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方面,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全力抓好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和特色小鎮、商貿物流等項目。以打造“東方黃石公園”為全市旅游發展的挈領,重點建設高黎貢山攝影小鎮等項目。以騰沖生物制藥產業園為依托,著力推進“旅游+中醫療養”“旅游+健康運動”,把醫藥產業融入旅游業和養老產業,將中成藥、保健品、化妝品打造成旅游產品,重點建設瑪御谷溫泉小鎮等一批溫泉養生基地,推動溫泉旅游產品轉型升級,打造全國一流的中醫藥溫泉保健療養品牌。
-
保山古稱永昌,是云南開發最早的邊疆多民族地區,轄隆陽區、騰沖市、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1區1市3縣,總人口260萬,有世居少數民族12個,少數民族人口24萬,有華僑、華人50多萬,是云南著名的僑鄉。宜人的氣候、優良的生態、富集的溫泉、秀美的風光、多彩的文化和富饒的物產,使保山成為新興的旅游熱點和宜居城市。
一、保山優在區位獨特,交通便捷
保山市內有騰沖、保山兩個民航機場,始建于1929年的保山機場是著名的“駝峰航線”的主要起降機場,是抗戰最前沿的軍用機場,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民航總局在全國設立的第一個地州級地方民用機場。目前,保山機場共開通了保山至昆明、北京、杭州、西安、重慶、成都、南京、長沙、珠海、貴陽10條直飛航線,同時還開通了保山-昆明-廣州、保山-昆明-鄭州、保山-昆明-南京3條經停航線,航線總數13條,通航城市12個,日保障航班最高達19班。騰沖機場已開通19條國內航線,其中有騰沖至北京、重慶、深圳、成都、西安、長沙、南京、珠海、鄭州、貴陽10條省外直飛航線。公路方面,大保、保騰高速公路,騰沖至密支那二級公路已建成通車。鐵路方面,大瑞鐵路保山段正加緊建設。水運方面,怒江、瀾滄江兩條國際河流穿境而過,內河航運前景廣闊。
二、保山美在山水溫馨,宜居宜游
保山地處橫斷山脈,怒山、高黎貢山橫亙全境,瀾滄江、怒江、龍川江穿流而過,自然景觀神奇瑰麗。全市有240多處天然自涌溫泉,數以萬計的泉眼噴珠濺玉,溫泉種類之多,療效之神奇世所罕見,有硫磺泉、碳酸泉、富硒泉、氡氟泉等等,其資源品位在全國首屈一指,被譽為“世界溫泉博物館”。依托豐富、優質的溫泉資源,目前已建成熱海溫泉、和順柏聯溫泉、悅春溫泉、云峰山溫泉、荷花溫泉、櫻花谷森林溫泉、黃瓜箐溫泉、蒲縹溫泉、雞飛溫泉、石瓢溫泉、媧女溫泉、鎮安溫泉、小橋溫泉等不同檔次和規模的溫泉度假產品。
騰沖是全國文明城市,99座火山與88處溫泉相伴而生。火山熱海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高黎貢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公認的地球上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是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黎貢山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有高等植物4897種,動物2389種,垂直高差達4000多米,幾乎分布有中國除沙漠之外的所有陸地氣候類型。北海濕地風光優美,是世界罕見的浮毯型濕地,是我省唯一的國家級保護濕地。江東銀杏村擁有3千多株古銀杏樹,是全國古銀杏樹最聚集的村落。這里還有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東方多瑙河”瀾滄江、全國農業旅游示范區潞江壩、“中國最美油菜花田”界頭、云南原生山茶第一村和睦村等等風景名勝。
保山年平均氣溫15.5℃,森林覆蓋率達65%,生態宜居。近年來,保山積極探索城市生態修復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按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保山中心城區“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工程”,即:青華海萬畝濕地公園、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萬畝東山森林公園,創建青華海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使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旅游休閑功能同步提升,打造滇西最美生態城市。
三、保山厚在歷史悠久,文化融合
保山古代為哀牢國都,西漢置不韋縣,東漢設永昌郡,為當時全國第二大郡。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經保山一路向西,連接起了中國、印度兩大文明古國。中原漢文化、邊地少數民族文化、東南亞南亞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了異彩紛呈而又和諧共生的多元文化,留下了明朝狀元楊升庵、大旅行家徐霞客、民國代總理李根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愛國華僑梁金山、共產黨人的楷模楊善洲等仁人志士的傳奇故事。和順古鎮是保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南方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僑鄉,在2005年中央電視臺全國魅力名鎮評選中,榮獲年度大獎并居十大魅力名鎮之首。
保山民族多元,漢族與傈僳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傣族、苗族、彝族等12個世居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和諧相處。端陽花市、刀桿節、火把節、潑水節等眾多民俗活動多姿多彩,風情濃郁。
四、保山富在物產豐饒,資源富集
600多年前,騰沖首開翡翠加工先河,“騰越翡翠”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翡翠第一城”。同時,騰沖人將琥珀之美發揚光大,成為享譽中外的“中國琥珀之城”。南紅瑪瑙產于隆陽區,色彩艷麗,質地細膩,名冠瑪瑙之首,是佛教七寶之一,清代更成為二品及以上官員頂珠專用寶石。黃龍玉出自龍陵,是國內近年來發現的優質玉種,已獲得國家地理商標認證。此外,保山還有“國寶永子”、“昌寧紅”、小粒咖啡、騰藥、騰編、木雕、茶油等等琳瑯滿目的旅游商品,使保山成為名副其實的“寶山”,吸引著國內外大批商家和玩家來保山尋寶、淘寶。
未來的保山,將充分發揮高黎貢山的品牌優勢、生態資源優勢和紅色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以把高黎貢山打造成“東方黃石公園”作為保山市全域旅游一盤棋的總藍圖、核心靈魂,推進“一圈一環一線”的旅游品牌化發展戰略:一是加快打造生態保護區旅游圈。充分發揮保山生態優勢,有效整合各類生態保護區資源,著力構建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連接青華海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騰沖地熱火山自然保護區、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瀾滄江自然保護區、小黑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區旅游圈。二是加快打造高黎貢山旅游環。以打造高黎貢山“東方黃石公園”為總品牌、總目標,充分發揮世界自然遺產高黎貢山、怒江大峽谷兩大世界級品牌優勢,構建以高黎貢山旅游度假區和怒江大峽谷景區為核心,以省道230公路為紐帶,以百花嶺、高黎貢山攝影小鎮、高黎貢山-怒江木棉風情綠道、龍江特大橋景區、界頭民俗小鎮等多點支撐的高黎貢山旅游環。三是加快打造紅色經典旅游線。以抗戰文化和善洲精神為核心,加快構建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抗戰江防遺址—松山戰役遺址—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和順艾思奇故居“多點一線”的紅色經典旅游線。以旅游品牌化發展作為推進全域旅游的關鍵抓手,用品牌化發展來統領全市旅游產業發展,最終把保山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全域休閑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

保山市地處云南省西部,位于東經98°25' ~ 100°02'、北緯24*08'~25°51'之間。 東與臨滄市接壤, 北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鄰,東北與大理白族自治州交界,西南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毗鄰,正南與西北接緬甸, 擁有國境線170千米。總面積19637平方千米。
總人口261萬人,以漢族為主,有彝、白、傣、傈僳等少數民族。全市轄1個市轄區、 1個縣級市、3個縣:隆陽區、施甸縣、騰沖市、龍陵縣、昌寧縣。市政府駐隆陽區,距省會昆明593千米。
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535 ~ 3780米之間。怒山、高黎貢山與潤滄江、怒江、龍川江由北向南平行...
-
保山地處云南省西部,內與大理州、臨滄市、怒江州、德宏州毗鄰,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土面積19637平方公里,轄隆陽區、騰沖市和施甸、龍陵、昌寧3個縣,下設6個街道、35個鎮、34個鄉(含10個民族鄉),共1個地級、5個縣級、75個鄉級政區。市人民政府駐隆陽區,距省會昆明市區492公里。總人口261萬人,有彝、傣、白、傈僳、回、苗、布朗、佤、德昂、景頗、滿、阿昌12個世居少數民族。有華僑、僑眷、歸僑50余萬人,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全市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達65%,年均氣溫在14.9—17℃之間,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美譽。
保山的市情可以概括為“五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保山地處滇西邊境,是中國陸路通往南亞、東南亞最便捷的陸上國際大通道咽喉,從昆明經保山、騰沖、緬甸密支那到達印度雷多全程僅1200多公里。國境線長170公里,有邊境縣(市)2個、國家一類口岸1個、地方口岸4個、邊境通道4條、邊民互市通道13條。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保山從開放末梢變為開發開放的前沿。二是資源優勢。轄區內礦藏、水能、地熱、生物等資源豐富。發現礦產資源56種,探明儲量44種,硅儲量達5億多金屬噸,品位都在99%以上;鐵礦儲量2億多噸,且相對集中;保山南紅瑪瑙、騰沖翡翠、龍陵黃龍玉揚名海內外。怒江、瀾滄江兩條國際河流穿境而過,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102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22萬千瓦。有地熱泉田240多處,熱能儲量250萬千瓦,為全國第二大熱氣田。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的美譽名揚世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保山市還被稱為“滇西糧倉”,是國家和省重要的蔗糖、煙草、畜牧、林果、咖啡、茶葉生產基地,小粒咖啡和香料煙世界知名。三是產業優勢。2017年末全市電力裝機容量為212.75萬千瓦,中緬油氣管線天然氣利用扎實推進,以電力為主的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保山跨越發展的基礎優勢。在此基礎上,依托水電和硅礦資源優勢,保山正在加緊打造從工業硅到多晶硅、單晶硅為一體的硅產業鏈。全市正在努力培育農特產品加工、新材料、輕紡、信息、旅游文化、現代物流“六大產業”,煙葉、茶葉、核桃、中藥材等加工業已占全市工業經濟的近40%,中華老字號“騰藥”在全國乃至東南亞擁有較高知名度。四是文化優勢。永子文化、地質文化、僑鄉文化、翡翠文化、滇西抗戰文化交相輝映、韻味獨特。孕育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民國元老李根源、抗日縣長張問德、愛國華僑領袖梁金山和領導干部楷模楊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騰沖火山熱海、魅力名鎮和順、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國殤墓園和龍陵松山抗戰遺址等享譽國內外,在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五是作風優勢。多年來,保山市堅定不移抓理想信念和黨性黨風教育,持續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和傳承楊善洲精神,全市保持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初步形成了“五馬競爭、千帆競發”的干事創業氛圍。
近年來,保山市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中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努力創新投融資方式,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38.1億元、增9.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23.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2億元、支出261.3億元,分別增6.2%和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8億元、增1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2636元、11280元,增8.2%和9.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63.7億元、降4.3%,貸款余額790.5億元、增14.4%。